稍微熟悉战史的朋友们,对四大野战军的纵队司令员及其番号,都能说个差不多。比如提及旅长,必知是中野4纵;提及梁兴初,大约都知道是38军军长;宋时轮华野10纵、王胡子西野2纵。凡此种种。
但华北野战部队,相对陌生的多,大概除了郑维山3纵稍微有些名气,其他几位纵队司令员面目都比较模糊。原因在哪呢?接下来这个系列,专门剖析此问题。
聂帅的九员虎将去向何处?
若论部队野战化、主力化,晋察冀起的可谓非常早。
1945年10月,晋察冀军区就把主力部队整编成了9个野战纵队,分为两个野战军进行指挥。实力共约20万。
第一野战军由聂总亲自指挥,耿飚任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由萧克、程子华指挥。
那时节,西北部队以警备部队为主,尚无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有7个野战纵队,华东有山东和华中两支野战军,东北正处在挺进阶段。聂总坐拥如此庞大的主力纵队,实力相当可观。
9个纵队及司令员情况如下。
冀察纵队,司令员郭天民。
下辖6、7、9旅和骑兵旅,都是冀察军区部队。晋察冀军区虽设野战纵队,但不进行统一编号,仍以二级军区冠名,反映出军区领导层对野战军的认识尚有局限,不如刘伯承和粟裕大刀阔斧快速而彻底地实行主力化。
这也给后世军史爱好者把司令员与纵队番号对号入座,带来不小的困扰。
郭天民是湖北红安人,但却不像大多数大别山区将领革命生涯从鄂豫皖起步。郭天民是黄埔军校六期生,参加过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这份资历十分了不起。后来加入红四军,是朱毛红军一名猛将。长征途中郭天民所在红九军团担负佯动任务,吸引国军主力以减少红军主力的压力,立下一番奇功。后来郭天民有傲气,不全是性格刚猛所致,人家是正儿八经的稀缺科班人才、正儿八经的大功之将。
红九军团改编为四方面军三十二军后,郭天民随之进入四方面军系统,后来经历了西路军的惨败,差点命丧河西走廊。郭天民性格刚烈,见不得四水寿公胡作非为,若不是朱老总保护几乎被枪决。故而,在郭上将内心,大概并不认同这段四方面军的经历。
抗战爆发后郭天民来到晋察冀工作,长期担任第二军区分司令员,郭天民懂作战,指挥能力强,策略又十分灵活,单论作战能力,不亚于杨成武。1944年夏晋察冀军区进行力量重组,把十几个二级军区融合为4个大的军区,分别是冀晋、冀察、冀中和冀热辽军区,郭天民原在的第二分区划入冀晋,他指挥的1、11、12和13专区。第1专区是杨成武多年耕耘的地方,如此调整颇有深意。
郭天民担任过数个层级部队的参谋长,对军事问题颇有远见,只不过由于性格过于刚烈,当局势发展变化时,不免与领导人发生冲突。
处于下位者掌握正确意见后,如何处理与作出不正确决策的上位者的关系,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问题。有的人能处理好,既能规劝之说服之,使之回到正确道路上来,二者关系又能基本融洽,至少不要崩盘。这类人少之又少,惜乎郭天民不在此列。
1946年3月晋察冀开始了广受争议的裁减复员工作,郭天民很不认同此做法,于是找来杨成武一同向聂总提建议。聂总顶的是政治压力,不裁不行,自然没有同意。郭天民便闷声不吭,违抗将令,没有完全按军区命令的三分之一的比例进行裁员,除了裁掉一部分老弱病残,将主力部队的兵员留在冀察军区,靠冀察区委提供供给,这样便保留了1万多战斗兵员,为后来充实重建野战军打下很好的基础。
但郭铁匠的刚猛性格,终于在1946年10月张家口失陷入来了一个总爆发,晋察冀军区召开涞源会议检讨大同集宁和张家口作战,郭天民当场拍桌子争吵,上下关系破裂至无法收拾。没办法,老郭一者是抗战胜利时收复张家口的纵队司令员,二者双方军事认知不在一个维度,无法共济。
终于,又在朱老总的调和之下,郭天民离开晋察冀,南下投刘伯承而去。郭上将与刘帅之前在中央红军时,也曾有过上下级关系。刘伯承当过红军总参谋长,郭天民是红九军团的参谋长,属于一个业务领域的。
在红四方面军的短暂历程中,郭天民在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当过战术教员,对时任校长刘伯承提倡的军事科学理念非常认同。笔者时常浩叹,若是郭天民没有到晋察冀而是到晋冀鲁豫,郭天民与刘伯承对脾气,其成就当不至于一个区区兵团副司令员。
不过再思其任命,或许毛主席正是意识到晋察冀军区缺乏有较深厚军事素养的将领,才把郭天民派到聂总手下。
郭天民是晋察冀初代九大纵队司令员中第一个离开的,可谓晋察冀军事上坎坷之路的一个集中缩影。
部队的概况。第6旅由一分区部队组建,旅长萧应棠,杨成武一手带出来的干部,参加过平型关战斗的老将,惜乎没有军事上的高人指点,与其他野战军序列靠前的师、旅长相比,光环略显暗淡。7旅由十一分区部队组建,旅长萧文玖。9旅由十三分区部队组建,旅长熊奎。
1946年3月冀察纵队改称第2纵队,6旅改为4旅,7旅改为5旅。9旅则撤销番号编入第3纵队8旅。为了让熊奎旅长好受些,仍留冀察军区担任重组的4分区司令员。而4分区又是由原来的1、11分区合编而来。
为什么多说这一句?晋察冀军区纵队之所以不好记,概由编制打得太乱,今在此明在彼,跨纵队拆老旅建新旅有些随意。
当然,短处并不在于后世不好记,时人也容易弄混。进而对作战指挥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要知军令贵在简而易记,使各方在最短时间搞清楚上级意图。混乱的番号、过频的调整,实无太大必要。
冀察纵队,司令员刘道生。
刘道生中将的知名度不算太高,他早年在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后被派到红六军团担任政治部代理主任,抗战改编遂进入贺老总的120师系统,在359旅717团当政委,与刘转连搭档。这两位并没有合作太长时间,1937年11月7日,刘道生即奉朱总司令之命转赴晋察冀军区工作,担任第四分区政委,与周建屏搭档。
刘道生没想到的是,多年之后,他与刘转连又在东北解放战争同吃一锅饭,不过那时刘转连发展并不好,一直担任师长,刘道生则已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政委,相去不可以道理计。开国后两人同授中将衔,但刘道生是副兵团级,刘转连是正军级。堪叹造化弄人也。
周建屏也是一位奇人,1892年出生,资历极深,参加过辛亥革命。全面抗战爆发后担任115师343旅副旅长,刘道生到四分区主要是打打配合,以周司令为主。谁成想周建屏多年战伤,1938年6月13日重病不治逝世。聂帅紧急从心腹大将杨成武麾下调来其一分区参谋长熊伯涛接任四分区司令,熊资历浅于刘道生,刘道生在平山县又比较有基础,他的地位遂而提升上来,大概是后来他能由政工领导出任纵队司令的历史因由。
百团大战中,晋察冀唯二的猛将之一陈正湘,从一分区一支队司令位置上调到四分区担任司令,刘道生与之搭档仍配合的不错。原司令熊伯涛调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后来刘道生转任十一分区政委,陈正湘稍后也随之而来,两人甚有缘分。
四分区换了3位司令,而刘道生岿然不动,大概能看出他的能力与境界都相当了得。再联系后来他在东北8纵和黄永胜配合竟招致领导不满,这位名声不显的中将着实胸中有丘壑。陈正湘将军大有筋节,他的事迹我们后文会在冀晋纵队和四纵章节展开说一说。
冀察纵队有两个,一个是郭天民率领的一部分共3个步兵旅加1个骑兵旅,另一个是刘道生以军区政委身份兼任纵队司令,下辖8旅、10旅。相比郭天民指挥的部队,刘道生纵队有两个特点,一是兵力少,二是8、10旅不是由分区部队相对集中的升级组建,而是由不同分区部队拼组成的。大概反映出,冀察军区以郭为主以刘为辅。
1946年3月两个冀察纵队合并成晋察冀第2纵队,郭天民兼任司令员和政委,刘道生主持冀察军区工作。张家口失陷后,刘道生主动请求转到冀热察边区工作。其后因为国民党军切断冀热辽军区与晋察冀军区的联系,聂帅电请冀热辽改隶东北军区领导。刘道生便随之一同划拨东北,开始与黄永胜、段苏权等接解,其后事迹多在东北,这里就不多说了。唯一点要提及,东北8纵凝聚力极强,非常有集体荣誉感,大小将领皆称“我们的8纵”,作为首任纵队政委,刘道生功不可没。
华北诸将,善长根据地建设者多,而锐于作战指挥者少。刘道生治民理政和负责军区政治领导是一把好手,在这方面确实也发挥十分出色,而且为人较好,跟谁都配合的不错,料来聂帅对其印象也不错。如果不是冀热辽因军事失利不得不放出去,大概不会把这种人才拱手送给兄弟部队。
这个系列会有连续数篇,请诸位看官持续关注。接下来讲陈正湘将军。
中鑫优配-正规实盘配资网站-全国配资炒股门户-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